記者走訪了解到,近兩年民營機械行業的訂單不斷減少,開工明顯不足,一些企業超過一半的設備閑置,另一些企業目前已全部停工,員工放假,還有部分企業不得不大幅裁員。一些企業甚至反映,往年年底的時候,企業下一年的訂單已基本落實,但目前的情況是:到手的新年訂單相當少或基本無著落。
楊明表示,對于行業的困境,其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一是生產經營萎縮。由于受大形勢、國家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風電、核電、水電、高鐵、房地產等方面因素的影響,導致國有大企業增長速度減慢甚至下降,其生產經營面臨萎縮,可供外擴的產品必然會大量減少。二是配套企業無研發能力,難以承接一手合同。本地大部分中小機械企業都是為直接或間接進行簡單的工序配套,企業自身無研發能力,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拳頭產品,難以參與國內、市場競爭,無力承接高附加值的一手合同。三是配套企業缺乏競爭優勢,本地訂單大量外流。由于整個行業形勢的下滑,江浙、山東等地不少同行也大舉進軍德陽市場。本地中小配套企業由于受資金、價格、設備等方面因素的約束,缺乏競爭優勢,導致本地大量訂單流向沿海。四是政策引導不力,跟風發展,重復發展,產能過剩。在行業發展方面,在過去的5-10年時間里,由于機械行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形勢和機遇,加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導和行業準入機制,導致大量資金涌入這一行業,跟風發展、重復投入現象十分嚴重,造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。
同時,融資難也困擾著這些民企。據介紹,有半數以上的企業認為從銀行貸款“比較難”或“非常難”。由于從銀行貸款的難度較大,不少企業選擇了民間渠道籌資,民間融資利率有的高達24%以上,并造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。
此外,我市中小機械制造企業還面臨原材料價格、融資成本、人工成本等全面上漲的同時,產品價格卻持續下降,利潤大幅下滑甚至虧損,部分企業難以為繼。